定陵发掘为什么是考古界的耻辱?明朝十三陵的定陵其实挺倒霉的。
因为最开始,某个历史专家组打算挖长陵,也就是朱棣的陵墓。长陵是祖陵,年代距离现代也较远,保存完好,里面肯定珍宝无数,为此专家组也成立了长陵挖掘委员会。通过清陵的布局,挖掘委员会一开始对此还是信心满满的。比如康熙的景陵,坐落在中轴线上,弄来几十个农民,挖一宿,就能挖穿地宫。但是,长陵给专家们上了一课。
为了保证陵墓的完好,要进行勘探,找到通往地宫的隧道,进入玄宫。但以当时考古学家的经验,根本就搞不清明代皇陵的构造特点,最多也就从史书上找到零星的记载。欠缺经验是最大的问题,从宝城向下打,打了十多米,还是夯土层,根本看不见砖石。倘若,大面积开挖,肯定能挖开,但却破坏了整个长陵的结构,损失不可估量。既然挖不开长陵,那么就挖个小的,涨涨经验,弄明白皇陵的结构,再来攻克长陵。
于是,定陵就成为了真正的主角,被挖掘委员会定上日程。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是朱翊钧花费上千万两白银建造的大型古墓,虽然是练手,但从规格上,绝对是豪华版,里面珍宝无数。一开始,定陵也不太好挖。考古学家们从宝城城砖的位置开始挖掘,挖出了一个券门,两道砖墙中有一个隧道,直通深处。这让专家组高兴不已,但在继续挖掘后,尴尬的发现,这条隧道是个死路。接下来,考古队就这么挖着,从1956年5月挖到9月,连地宫在哪都找不到。也真是定陵运气不好,考古队挖探沟,在深处找到一块小石碑,写着“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这意味着,定陵的位置被真正确定。(古人对隐蔽工程的加固墙都称为金刚墙,由糯米与黄土混合而成,坚硬无比,刀枪不入)
毫无意外,金刚墙被打开,露出里面梯形入口,这是万历入葬的入口。定陵就就毫无遮挡的展现在专家组的面前。随着挖掘的不断深入,令人扼腕惋惜的事出现了。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所限,很多有机文物都眼睁睁的消失损毁了。
因为文物在地下环境中,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环境变化,最终形成一种平衡,只要强震等特殊极端的情况不出现,就可以在几百上千年里,保持物性的稳定。一旦这种平衡体系被打破,氧气进入地宫,氧化还原反应就会剧烈发生,完好的有机文物会迅速氧化。陶制文物会酥粉,纺织品、字画的纤维素分子链会快速断裂,湿度的不同会导致失水,纺织品变的破碎不堪。甚至青铜器、铁器都会更加易折,易碎。最终,定陵剩下的只有金器、玉制品等保留下来,更加宝贵的有机文物,如字画、古卷等都在眼前变成飞灰。
这还不算,最最最珍贵的,定陵的主人都给弄丢了
万历皇帝在金丝楠木棺材里的卧姿是北斗七星式,身体侧卧,双腿微曲,如同睡眠状。这也让人们对明代皇帝的葬式有了全新认识。仅仅是一个卧姿就有这么多讲究,棺木的样式,结构,皇帝的衣物服饰、甚至棺椁的大铜环都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比如,孝端皇后上身下的织金缎被,和缀着100枚“消灾延寿”金钱的褥垫,罗地洒线绣百子衣,皇帝的缂丝十二章衮服龙袍等等,这些都几近损毁。棺木被劈成碎块,扔进山沟里。万历皇帝与两位皇后的骸骨,在那场运动中被砸碎焚烧了。如今,游客们前往定陵博物馆,只有空荡荡的洞穴,棺椁与骸骨早已消失不见。
在如此触目惊心的损失下,吴姓、郭姓等历史学家依旧向上级请示,继续挖掘长陵。周总理下达禁挖令,中国所有帝陵非抢救性质不可主动挖掘,这场挖陵闹剧才真正结束。
1958年,迄今为止中国唯一由国家有计划挖掘的帝王陵墓。但这次唯一的开发却给考古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定陵挖掘损失珍贵国宝无数,实乃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正因为这次的定陵的教训太过惨痛,痛定思痛后中央才发出红头文件,明令禁止挖掘帝王陵。
定陵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孝端、孝靖)。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
定陵的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占地182000平方米,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定陵被当做"牛鬼蛇神"批斗,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尸骨棺椁被毁。且由于当时人们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和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主要指文化大革命和破四旧),使定陵出土的大量丝织品未得到有效保护,迅速风化,因此,定陵的发掘也被认为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
定陵当年是在郭沫若,吴晗等人的推动下挖掘的,郭沫若非常热衷于挖掘帝陵,曾说过自己这一辈子最想挖的帝陵是秦始皇陵,李治的乾陵和朱棣的长陵,但由于之前没有挖掘帝陵的经验,所以他们调查研究后决定先挖万历皇帝的定陵积攒一下经验(试试水)。在1958年之前,郭沫若虽然想挖帝陵但苦于人微言轻,到了1958年郭沫若出任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并陆续担任国内一系列要职,这样身兼数职的郭沫若说起话来就有底气了,同年他就和吴晗等人向国务院正式提出挖掘定陵的意见并得到了肯定的答复,虽然批复下来了,但当时国内很多考古学专家都曾极力反对挖掘定陵,因为当时的挖掘技术和对文物的保护技术都太落后了,毕竟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姓的生活还很艰难,国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发展民生经济上而不是考古。
但是郭沫若等人执意挖掘定陵,就这样他们打开了定陵的大门,也给定陵打开了一条万劫不复的道路。
定陵是万历皇帝的安眠之所,但是在1958年有一批不速之客野蛮地闯去了皇陵之中,以考古之名行着强盗之事。虽在定陵中出土了3000多件的明代珍宝,其中金银器有数百件,各种服饰品高达600件,乃定陵之得,但所失去的珍宝更让我们所痛惜。细数那些在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化作飞灰的一些国宝,永远只能存在于考古工作者的脑海中了。
一、珍贵如万历皇帝的龙袍
定陵中万历皇帝身穿的缂丝十二章龙袍,龙袍上所绣的精美绝伦的图案,复杂的缂丝工艺,珍贵的材料,都堪称是一件艺术品。可见当时手工艺的发达,制作这件龙袍,需多个纺织好手连续不断织造10年才有这龙袍之精美,是无数匠人的心血。
却因在挖掘前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也没有足够的保护丝织品防氧化的技术,万历皇帝的龙袍如昙花一现般氧化,颜色发黑,残破不全。
二、精美如69匹珍贵丝绸
从古到今,由于丝织品的保存难度过大,所存现世的古代丝绸少之又少。而在万历皇帝的棺椁中竟发现多达69匹的独立成卷的丝绸,而丝绸上的织物巧夺天工,技巧多样。
更为难得的是其保存完好,色彩绚丽,历百年尤新。但,如同万历龙袍一般,昙花一现,从精品无双变得如今的残破不全。
三、罕见如金丝楠木棺椁
金丝楠木是稀有的木料,连古代达官显贵争着抢着,打造成万历皇帝的棺椁竟全由金丝楠木打造,更何况还有着特殊的历史价值,可见其珍贵程度。
可是,如此珍贵的棺椁,却被当时的考古人员弃之不顾,如垃圾般被扔到水沟中,再不能修复,怎能不生唏嘘。
四、悲剧如万历尸身
对于万历皇帝来说,最悲哀的不是被打扰死后安眠,甚至连全尸都不能保全。由于当时处于WG时期,打着扫除封建残余的名号,把万历皇帝的尸身一把火焚得干干净净,连陪葬的两位的皇后也未能幸免。掘人坟墓,辱人尸骨,这不仅是技术原因,更是思想原因。
总结:所有的考古出发点都应是抢救性挖掘,而非主动性挖掘。没有受到盗墓的人为损坏,就不应该主动去开挖,一如秦始皇陵仍保持完好。而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中,出于明面上的学术动机或是背地里的窥私欲,好奇心没有限制,技术没有成熟,带着轻率的态度去面对庄严的考古,才有了不可挽回的定陵之灾。
[热门综合]编辑:凹凸曼2025-07-06
孟非在主持非诚勿扰成名之前之前的经历可以说是一部励志小说,孟非高考落榜,到印刷厂当了一名印刷工,后来不断学习在江苏电视台担任摄像,与此同时,孟非又在南京大学学习中文,拍摄的作品也曾获得…… 查看全文>>
[热门综合]编辑:喵猫2025-07-06
姜文和姜武两兄弟在影视圈可以说是非常出名了,两人合作过非常多的作品,例如:《让子弹飞》等等,那么,姜文姜武为什么长得一样?是一对双胞胎吗?异父同母为什么都姓姜?两人因为长相相似而经常被人…… 查看全文>>
[热门综合]编辑:老脆2025-07-06
五子棋是一种十分有趣的两人对战策略益智棋类游戏。相信很多小伙伴们在小时候都是玩过的,五子棋上手十分简单,但是想要获胜却不是太简单,尤其是遇到那些十分会下棋的人。今天就教大家一些五子棋开…… 查看全文>>
[热门综合]编辑:喵猫2025-07-06
刘鑫江歌案的进展一直都牵动着人们的心弦,人们都希望坏人能够得到应有的惩罚,虽然整个事件的杀人凶手是陈世峰,但是纵观整个中国人们对于案件讨论来看,人们似乎一直都是在谴责刘鑫,那么日本留学…… 查看全文>>
[热门综合]编辑:甜甜2025-07-06
肖瑞含爸爸背景,女儿来相亲,但是一直都没有成功,倒是女儿的爸爸意外走红,甚至都让女儿的妈妈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机感。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肖瑞含爸爸…… 查看全文>>